什麼是資訊架構學(Information architecture, IA)?

出自臺灣 CSA 協會

課前的小活動

請各組大家先試著找出幾個資訊,同時,每個小組推派一個觀察員:

  1. Metadata
  2. 薛丁鄂的貓
  3. Solaris
  4. XML

尋找這些資訊的過程,請一個小組的觀察員,記錄小組的其他成員的尋找資訊過程,如:

  • 使用什麼瀏覽器?
  • 使用什麼搜尋引擎?
  • 使用什麼語言?
  • 如何選定想要參照的網站?
  • 如何閱讀相關的資料(慢慢讀?掃描?看圖猜測?…)
  • 其他您認為有趣的觀察。

定義與理解

資訊架構學(Information Architecture, IA)是一種使得資訊'好找、好懂的設計法則,您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:

  1. 將資訊產品或服務視為將使用者帶入一個由資訊所建構的空間(information environment),在這個空間裡面,人們如何察覺、理解各樣結合虛實的事物?
  2. 這些資訊空間(資訊產品或服務)如何規畫使得可尋找性(findability,也就是「好找」)與可理解性(understandability,也就是「好懂」)達到最佳化?

資訊架構學要解決什麼問題?

  • 面對資訊超載,過多的資訊及其導致互動方式的改變,資訊架構學可以讓我們建立的網站能夠達到預設的目標;
  • 解決「新型態裝置崛起,不同裝置缺乏一致的使用經驗」問題;
  • 總之,我們需要一套系統化的、綜合的、全面的資訊架構方案,不論用什麼情境、場景、管道、媒介,都能讓使用者容易找到資訊

系統性的思考

(請先看完這個比喻,讓大家提出自己對這個比喻的看法) 電腦科學家 Gerald Weinberg 在他的書《Introduction to General System Thinking》描述這麼一個故事用來比喻所謂的「絕對想法的謬誤(fallacies of absolute thought)」:

一個牧師走到建築工地旁邊,見到兩個人正在砌磚。
「你們正在做什麼呢?」牧師問了第一個人。
「我正在砌磚牆。」第一個人粗魯的回答。
「那你呢?」牧師詢問第二個人。
「我正在蓋教堂呢!」第二個人開心的回答。

牧師對於這個人的理想性以及意識到參與上帝宏偉計畫,感到印象深刻。牧師在佈道時提到了這件事情,之後,牧師又回到工地,想跟啟發他的工人講講話,但他發現工地裡只剩下第一個人在工作。

「另一個工人怎麼不見了?」牧師問了第一個人。
「他被解雇了。」第一個人回答。
「真糟糕,怎麼會這樣呢?」牧師問。
「喔,因為他認為我們正在建築一做教堂,但其實我們的任務是要建造車庫。」第一個人回答。

面對當下的工作或是設計,我們得時常反問自己:我現在是要設計一座教堂呢?還是車庫?這兩個工作的差異在那裡呢?能夠辨識當中的差異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放在砌磚上面,我們很容易搞不清處到底我們在蓋教堂還是蓋車庫。

有些時候,一些團隊剛開始的確是為了蓋車庫,但是往往在意識不到的時候,就已經蓋好了牆壁的圓龕、唱詩般的席位、彩色玻璃窗…,這會讓這個車庫很難讓人理解並使用。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,那個一心想要參與上帝宏偉計畫的工人就被解雇了!

有定義嗎?

我們無法提供一個全面而權威的定義來幫助你了解資訊架構。

定義資訊架構遇到的最大矛盾是~資訊架構本身是用來幫助數位產品跟服務變得好懂、好用、好找,但是卻沒有辦法把自己是什麼講清楚!

資訊架構學也可以說是一種資訊的設計方法論。

資料、資訊&知識

  • 資料是事實與數字
  • 資訊則是處於資料與知識兩者之間的混沌地帶。

邁向超讚的資訊架構

資訊架構學裡頭的三個圓圈

使用者、內容、脈絡(User, Content, Context)這三者構成資訊架構設計實務上的重要基礎模型。

資訊系統本身或他所存在的環境,兩者的本質都是動態的,有機的。

資訊生態(information ecology):在某個特定區域環境中,由人們、作法、價值、技術所構成的系統。

(商業)脈絡

所有的數位設計專案都存在於某特定企業或者機構的脈絡之下,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願景、任務、目標、策略、人院、工作程序與步驟…

內容與結構會告訴顧客未來可以期待你提供些什麼。

內容

  • 內容擁有權(Ownership):誰擁有這些內容?誰創造這些內容?內容如何授權?
  • 格式(Format):資料庫、產品型錄、影音資料、官方文件格式、執行長演講影片。
  • 結構(Structure):備忘錄、草稿、候選標準、正式標準。
  • 詮釋資料(Metadata):Metadata 是用來描述資料的資料。
  • 資料量(Volume)有多少內容需要出裡?有多少支應用程式需要被管理?多少份文件檔案要處理?系統有多大?
  • 內容活性(Dynamism):內容的成長率如何?週轉律呢?明年估計有多少新的內容會加進來?加進來的速度多快?

使用者

  • 誰在使用你的系統?
  • 「你必須離開會議室進入真實世界中,撥開雲霧去研究使用者。」
  • 主要訴求對象是誰?
  • 角色(Persona)
  • 腳本(Scenarios)

最重要的事

好找、好懂!

延伸閱讀

這裡有一個關於 design thinking 的演說,雖然不是直接談資訊架構,但是關於一個設計者該留意的事情,講的很是中肯。

https://www.chientai.org/natasha-jen-design-thinking-is-bullsh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