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過生活合作社

出自臺灣 CSA 協會

無過生活合作社全名為「有限責任宜蘭縣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」。

發起緣由

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宜蘭社員為班底、務實的在日常打造減塑、減廢、節能低碳生活的一群主婦,在長期參與合作社共同購買運動的反省下,這幾年開始在社區推廣在地食物、降低食物里程的理念,以及推動「地產地消」作為更積極減塑、減廢行動的實踐。

我們共同的需要是來自天然、健康環境所生產的安全食物。2017 年,我們蹲點社區營造社區生態農場、集結在地友善耕作的小農,發起了農、食整合的【無過生活】配菜團,期許自己成為一個以「生態農業」為本的配菜平台,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行動、一場運動!我們發現一個人力量太有限、改變太慢,企圖從個人層次提升到一群人的集體行動、而且不勉強,集結主婦日常小小的力量一起「翻轉餐桌」、有機會翻轉下個世代充滿危機與不安的未來。

在實踐的過程中,我們慢慢調整步伐!特別在「友善、有機」的光譜如此大的台灣社會。生存是目前投入友善生產小農最大的命題!我們可以怎麼幫忙願意認真對待土地的生產夥伴?又能希望糧食安全普及呢?呼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 2004 年亞細亞姐妹會年會中,台日韓三國姐妹所共同承諾的第八原則:創造替代性(alternative)的社會!我們一起,正走在這條道路上…。

面對當代的許多重大議題:少子化、老化社會的來臨、食安飲食不正義、環境污染、環境破壞、糧食安全、能源危機、貧富不均、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…等,當不可預測的無常已成日常,我們需要更謙卑、從系統性角度思考更源頭的解方:以自己能力可及範圍、蹲下來動手做,號召更多人一起為下一代保留更多的資源、為跨世代平等努力!

【無過生活】的名稱來自於我們這兩年在社區舉辦的二手市集【無過節】。「無過」是對人無過、對環境無過、對下一代無過、有一天回顧自己的一生可以無過…的一個心願!Blessed Unrest 神聖的不安這本書(中文翻譯「看不見的力量」)提到,面對當代“神聖的不安”我們如何重建世界?其中,「用愛完成小事」、在我們能力可及之處!

行動框架

這圖是創會理事主席夏靜漪這些年來思考的社會議題的行動框架。

社群協力農業 CSA

根據 Elizabeth Henderson 所寫《Sharing the Harvest》一書對於社區協力農業的定義:「社群協力農業」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 CSA)是農民與鄰近吃其生產食物的人們之間的連結,概括為「食物生產者 + 食物消費者 + 每年的互相承諾 = 社區協力農業和無限的契機」。在此定義中,生產者、消費者與一片土地,彼此相互承諾:土地(農場)餵養人們,人們支持農場,並共同承擔風險和享有收成。

CSA 的概念始於 1960 年代德國、瑞士和日本。主要關心的是食物安全和農業土地的都市化問題。1965 年日本的主婦關心進口食物升高,而且失去地方性的土地,於是開始了 CSA 的計畫。在日本稱之為 teikei。在日本最大的合作網絡稱之為 Seikatsu Club,亦即生活者俱樂部。

合作經濟

在各國實踐 CSA 的經驗中,CSA 農場的經濟模式就是「合作經濟」!「合作經濟正好站在市場經濟意識形態的對立面,是有能力療癒人類世界所有苦難和傷痛的解決方案。透過社區農場運動實踐這種合作精神」、「我們自始至終都必須將這些人和他們的需要放在經濟的核心。......這種在一切行動時都把人放在心上的態度,就是合作經濟的基礎。」

法國學者 Charles Gide 對於合作社的描述與定義:「合作社就是一群人藉著企業經營的方式,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、社會與教育目標,而結合起來的組織。」合作經濟的基礎來自於「共同需要」、在「共同意願下一起團結行動」。

賴羅博士提醒合作組織:「承認自己的限度,去做那些能做好的工作,遠比試著去改變整個世界的苦難卻一無所成,還要來得好。」對於未來,他也為合作組織指出一條明確的方向:「尤其是社區,將需要各種不同型態與大小的合作組織,尤其是多目標型態的合作社。」

  1. 合作社基本價值:自助、自主、民主、平等、公正、團結
  2. 合作社七大準則:「公開的社員制」、「社員的民主治理」、「社員的經濟參與--出資與利用」、「自治與自立」、「教育、訓練與宣導」、「社間合作」、「關懷地區社會」。

循環經濟

循環經濟的概念在1960年代被提出來,是對於工業革命以來,開始大量生產並在市場經濟、規模經濟、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,全球對於自然資源的耗用、導致生態環境浩劫,這種從生產到廢棄的傳統線性經濟的反思。

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:

  1. 環境責任:零廢棄設計、使用再生能源
  2. 合作
  3. 系統性思考
  4. 創新:以多樣性強化適應能力
  5. 透明度:能回應真正成本的價格與回饋
  6. 價值最大化:層級(cascading)最適化以保留殘留物最高價值

組織宗旨

推動「在地食物」系統,拉近農、食兩端的距離,建立「在地食物夥伴關係」,彼此共享成果、共擔風險、互相扶持,實踐自給自足、循環經濟的共享社區與共好社會!在社區與地區社員一起努力,探索永續生活的方法、實踐永續生活的道路,呼應「跨世代平等」的普世價值:

  1. 回應 4‰ 倡議,讓更多土地被友善對待;對台灣的糧食安全、糧食自給做出貢獻!
  2. 計畫性生產與消費,推動「在地食物」、普及友善食材,匡正飲食正義;
  3. 地產地消、縮短食物里程,更積極的生活減塑、減廢行動;
  4. 陪伴孩子認識自己與自然的關係,深化人與人、人與土地、環境、社區的連結;
  5. 致力提升社區韌性、發揮社區守望功能;建立點、線、面社區守望網。
  6. 創造平等、公義、民主、普及的社會與經濟秩序,實踐積極的社會福利工作。

組織區域

宜蘭縣頭城鎮、宜蘭市、員山鄉、羅東鎮、冬山鄉、蘇澳鎮

業務範圍

合作社的初步架構。
  1. CSA農食整合平台
  2. 社區生態農場
  3. 價值最大化手作工坊
  4. 社區取貨站、社區廚房
  5. 永續教育資源中心:環境、產品、生態農業、合作教育推廣、發行社員通訊、刊物等
  6. 二手資源創生中心

區內本業經營概況

宜蘭縣有許多有機商店進駐:聖德斯科、里仁、棉花田、各大超市的有機專區等,以市場經濟模式運作,“有機”流於產品行銷、提高產品價值的條件,為經營者、股東創造最大利潤;也有性質及功能單一的友善農產品生產或產銷合作社。

整體而言,宜蘭縣境內缺乏多目標型態的合作社。特別是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具多元面向,單一目標型態的合作社,無法看到整體、進行系統性思考。

傳統市場經濟模式:生產者追求更高的利潤、消費者希望東西越便宜越好,因此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對立的雙方。如何在農業生產、食物消費之間找到雙贏的策略?唯有透過CSA(社群協力農業)、合作經濟,整合農(生產者)、食(消費者)的力量,讓愛健康、珍惜大地的夥伴,一起合作創造農、食與生態的三贏策略!因此這樣一個真正兼顧社會、經濟目標的合作組織,屬於“共有制”的合作社才有機會永續傳承、實現跨世代平等。

經營方式

CSA 農食整合平台

生產夥伴(農)、單純利用的夥伴(食)、平台運作工作小組(核心小組),構成社群協力農業CSA的鐵三角,彼此看見、互相支持!是一起合作、守護大地的夥伴!

  • 生產端:支持符合生態農業原則的耕作方式,人類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,在食物生產的過程應體現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關係!推動社區協力農業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 CSA),支持小規模、家庭農業等,小而密集的耕作方式,因地制宜的計畫性生產;透過共同採購機具、耗材、溫室、物流等農業設施及風險承擔等降低成本;機具設備由合作社全體共有、共管方式,提高使用效益。
  • 消費端:透過共同購買、契作、保證收購、社區配菜、食材全利用等方式計畫性消費,支持友善耕作小農無後顧之憂的計畫性生產當季作物;配合合作教育,社員參與協助農事及勞務參與(田間工作、理貨、配送…),體驗農耕與生態系統的關係。強化生產、消費兩端對自然生態共同承擔的夥伴關係。
  • 核心小組:
  1. 建立產品開發、上架原則:作為一個農食整合平台,除了生產端要落實符合生態原則的耕作方式、重視動物福利;整個產銷結構都希望能達到「環境友善」原則!只是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、過度生產的消費主義、便利的現代社會,需要更多的溝通、研發、學習,找到好的運作模式。以日常必需品為主力!產品必須符合生態回復、地產地銷、包材減塑、低碳健康原則;呼應「社間合作」精神,產品開發以相同理念的合作社產品優先,例如,雞蛋合作社、麵包合作社、肉品合作社等。
  2. 推動與國際接軌推動「參與式保障系統」(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, PGS):IFOAM 國際有機 3.0 對於永續性的定義是:「在不損害子孫後代利益的前提下滿足當前的需求,避免損耗和破壞自然資源,保持生態平衡」;面對永續的未來,將逐步推動「參與式保障系統」(PGS)透過公開參與的方式,建立屬於合作社對於有機、友善環境、共同的願景的標準與稽核方式,以強化合作社產品價值。
  3. 定期訪視農場並召開生產者社員會議,了解田間耕作狀況、解決小農面臨的困難。
  4. 社區取貨站維護及營運、共同購買訂貨流程、固定配送日的集貨、理貨及物流安排。
  5. 友善產品通路,建立城鄉友善鏈結:宜蘭作為城、鄉的「鄉」,以地理區位本應為大台北地區的產地,除供應宜蘭在地所需,多餘的將與城市共享宜蘭好物。
  6. 資訊揭露:市場上聽到的各種名詞:有機、無毒、友善、草生栽培......,其實常常都過於籠統、沒有清楚的定義或流於產品行銷的手法。有機無毒是做到零檢測對人體無害,但是對大地呢?食物除了檢測得出來的物質、也有檢測不出來的能量及微量元素,什麼食物才是人體真正需要的?友善完全是自由心證、草生栽培卻不交代是否使用化肥,對我們來說都是不是負責的做法。作為一位有意識的消費者,無過開始學習友善耕作產品的資訊揭露,希望可以提供更清楚完整的資訊,幫助大家判斷!

社區共同營造農場

支持符合生態農業原則的耕作方式,人類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,在食物生產的過程應體現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關係!推動社區協力農業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 CSA),支持小規模、家庭農業等,小而密集產銷系統,因地制宜的計畫性生產、計畫性消費,社區農場透過共有、共管、共耕的方式營運。

然而關於農業生產、生態永續之間的平衡,我們相信可持續性農業、生態農場,可以提供高品質、有益身體健康的農產品;透過這樣的耕作方式,也將使得生態系統漸趨完整,透過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,提高產量、提升品質、外部輸入越來越少(例如塑膠的使用)。台灣目前尚未出現可以學習的典範農場,生態農業是一門專業的學問、橫跨各個領域。我們除了透過親手營造一個生態農場來實踐、學習,也希望成為生產夥伴的支持和幫助,來面對氣候異常的嚴苛挑戰!

手作工坊

響應零廢棄、零剩食!面對過剩、格外農產品,支持全食物利用,需尋找「耗能最小,且保留最高價值」的方法,以利農產品的保存及風味延續。烘焙、豆製品、發酵食物(鹽麴、泡菜…)等,採用友善耕作稻米麵粉、非基改黃豆、無化學添加物之產品,手作加工,以供社員日常生活所需。

社區取貨站

每週固定集貨、理貨及物流;另外透過社間合作模式承接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宜蘭站所業務,讓宜蘭社員可就近在站所利用,宜蘭沒有生產的農產品;也是社區永續、合作、產品教育、資源共享的所在。

社區廚房:翻轉餐桌的社區照顧廚房!民以食為天,廚房及餐桌一直是家庭最重要的公共場域、情感交流的中心;放大到社區的尺度,『社區廚房』透過一起工作、吃飯,不只是形式上的共作共食,而是互相照顧、彼此支持,甚至是心理療癒的共同行動。透過共同生活、工作、互相照顧、彼此分享,營造生命共同體意識!因此取貨站成立社區廚房,不僅提供社員、工作人員、社區夥伴安全、方便熟食;也是社區老人、婦女、小孩、特境家庭的支援站,扮演積極的社區照顧角色,成為“社區守望者”。合作社運作的許多環節,即可提供身心障礙者、特境家庭父母的就業支持及工作機會。

永續教育資源中心

深化合作教育!持續在社區推動Permaculture永續生活設計、CSA、生態農業等守護環境的集體行動,努力從個人、社區、區域、從點、線、面串聯守護台灣土地;農食、合作、公民等教育推廣講座及課程,並連結社區中小學,加強合作教育的向下紮根工作;發行社區刊物,進行理念推廣、建立社區永續資訊交流平台。

二手資源創生中心

在循環經濟「價值最大化」的原則下,除了將生活中廢棄、二手資源回收再利用,包括塑膠、玻璃、木棧板…。成立二手資源回收創生中心、進行友善包材研發,例如,輕質玻璃、木棧板、二手傢俱創生。